English

他是怎样陷入谎言沼泽的

2001-02-18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1972年春,厉宏军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市一户农民家庭,5岁那年,哥哥因病去世,他成了父母惟一的希望。

厉宏军小学时就经常捧回奖状。1988年,厉宏军以全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县重点高中。他为人忠厚、乐于助人,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。

1991年春,就在厉宏军进入备战高考的关键阶段,厉母因病住进了县医院,由于分心,厉宏军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。厉母得知这一消息,使劲地捶胸顿足。此后的几年,厉宏军辗转多所高中复读,可是每年的高考成绩都在录取线以下。

1996年高考前夕,老家又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,厉宏军赶回家,跪倒在地告诉母亲:“娘,娃儿考上大学了。”厉母闻言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三天后,厉母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睛。

办完母亲的丧事,厉宏军对父亲说:“娘刚去世,你一个人在家我很不放心。学我不上了,我要在家陪你。”厉父一听生气了:“俺和你娘这些年勤扒苦做供你念书图个啥呀,还不是要你有出息?”厉宏军只好揣着父亲东挪西借凑的5000元,开始了荒唐的“大学之旅”。

厉宏军来到郑州,他要在那里找一份像样的工作谈何容易?于是他又去了广州,不久,流浪到东莞县,他拿出父亲的血汗钱与一个浙江男子合伙做生意,岂料那人卷款潜逃了。无奈的厉宏军只好踏上了回家之路。他又编了一套谎言,向父亲汇报这个学期的“学习情况”。春节过后,他又带着“学费”离家,先后到西安、北京、长春等地流浪。

1997年12月的一天,一辆挂有“新闻采访”牌子的轿车载着厉宏军驰回家乡。他对父亲谎称自己学习成绩优异,提前被新华社国际部聘为记者。厉父喜笑颜开,村里的人羡慕不已,乡亲们对他敬若神明。其实,那所谓的“专车”只不过是厉宏军自己掏腰包租来装门面的出租车而已。

自此,亲戚朋友若有解决不了的事,就找厉宏军帮忙。1998年初,二姑为了给她的儿子谋工作找到厉宏军。他推托说:“我只是小记者,总不能去干预当地政府的人事安排呀。”二姑以为侄儿在摆官架子,连忙掏出一沓人民币递给他。厉宏军心动了,满口答应下来。

自此,找工作、转干、打官司等事宜,只要有人求助,厉宏军都一口答应。令人奇怪的是,尽管别人托他的事一件也没办成,但很少人怀疑他的身份。不到三年,厉宏军凭着谎言,轻而易举地诈骗亲友18人次,涉案金额达30万元。许多乡亲为了凑齐“办事经费”,掏光了自己的血汗钱,家里一贫如洗。

2000年10月,一位曾托厉宏军办事的亲戚因所托之事长期不见回音,对厉宏军的身份产生了怀疑。公安机关终于揭穿了他“新华社国际部记者”的谎言,将他拘捕。

厉宏军的父亲一病不起,受骗的乡亲们捶胸顿足哭成一片。厉宏军看着他们的惨境,深深地忏悔了。

对此,北京教育科学院王晓春认为,厉宏军本来是好孩子,他首先是被爱杀的。父母对他的爱表现为坚定不移的高期望值,正是这种爱,压得他的灵魂变了形。

厉宏军还是被挤杀的。他本来是学校的好学生,走的是学校引导的升学之路。但只有这一条路吗?学校是不是曾告诉他,实现自我的路除了上大学还有许多呢?如果有老师推心置腹地跟他谈过这个问题,他很有可能避免后来走上歧路。

我不想为厉宏军的诈骗行为辩解,问题是:这样的孩子,这样的家长,这样的老师,恐怕还有。

(《家庭》2001年第2期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